「併購」入門:投資與併購的差異與實務重點
分享文章
你是否曾好奇:當一間技術型公司接受外部資金時,究竟是「被投資」還是「被併購」?對被投資公司的員工來說,這樣的變化又會帶來什麼影響?
投資人取得股份、董事席次,甚至參與公司決策——這些條件的不同,往往決定了公司未來的走向。本篇文章將從法律與實務角度出發,帶你理解投資與併購的核心差異、常見流程,以及雙方應注意的關鍵風險。

一、名詞定義與基本概念
📌 兩種常見的法律角色
- 非訟律師:主要協助企業進行談判、擬定與審閱合約,企業內部通常稱為「法務」。
- 訴訟律師:代表當事人在法院訴訟中辯護或主張權益,即一般認知中「上法庭穿律師袍」的角色。
📌 投資與併購的差異
- 取得 超過 50% 的股權 → 屬於 併購(控制權移轉)。
- 取得
50% 以下的股權 → 屬於
投資(無控制權)。
二、買方(投資人/收購方)類型與投資考量
📌 根據投資目的不同,買方的類型分為
- 財務型投資人:如創投公司,著重報酬率與成長性。
- 策略型投資人:多為實業公司,目的在於整合上下游、技術或市場資源。
📌 買方的投資考量
- 技術可行性與市場潛力:技術能否規模化、具長期競爭力。
- 團隊穩定性:關鍵人才是否願意留任,是否具備完善的留才制度。
- 財務健全度:帳務真實性、潛在債務與訴訟風險。
三、併購流程概覽
一次完整的併購案,通常會依序經過以下階段:
四、法律風險與合約重點
📌 律師與法務的角色
- 買方律師:確保標的公司無潛在法律風險,並設立保障控制權的條款。
- 賣方律師:維護原團隊權益,確保技術決策權與激勵制度不被削弱。
📌 常見合約與條款
- 認股權契約:將報酬與績效掛鉤,留住關鍵人才。
- 競業禁止條款(旋轉門條款):防止核心技術或業務外流。
- 附屬合約:針對獎金、閉鎖期、留才機制等細節加以規範。
五、交易雙方的風險
📌 賣方(被投資/被併購方)風險
- 公司文化衝突、決策速度下降。
- 技術決策權喪失。
- 人事制度被重整(獎金、考核方式、HR 流程改變)。
📌 買方(投資人/收購方)風險
- 技術團隊流失。
- 估值過高導致報酬遞減。
- 併購後整合失敗,影響投資回報。
六、產業實例與觀察
- 金融市場:收購消息常引發股價波動,高溢價併購反而可能壓低未來表現。
- 民生消費業:如「大潤發併入全聯」,展現通路整合與供應鏈效益。
- 品牌與製造業:例如「始祖鳥被安踏收購」後重新定位為高端品牌,並調整製造佈局。
- 科技與數據產業:非歐美企業併購 APP 或 AI 公司時,常引發個資保護與隱私法規爭議。
七、總結
- 「投資」與「併購」的最大差異,在於控制權是否發生移轉。簡而言之,投資 vs. 併購 可依「是否取得過半股權與控制權」來區分。
- 對技術團隊而言,併購並不一定等同於「被收編」,但必須在協商過程中,明確釐清技術決策權、股權配置與獎勵制度的界線,以確保團隊的核心價值與自主性不被稀釋。
- 同時,法務與律師在整個交易中扮演關鍵角色。他們不僅是維護交易公平的守門人,更是保障團隊權益的後盾。在談判初期諮詢律師,能有效避免條款設計不利於自身的風險。
不論您是正在評估企業投資與併購的經營者,或只是想了解交易背後法律與策略邏輯的專業人士,《富世代Talk》將成為您理財旅程中的寶貴資源。
請記得訂閱,讓每一集都帶給你實用知識與啟發!
查看相關文章



